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
近来,多地积极优化“以旧换新”政策,着力破解骗补套补、资金兑付不畅等难题,让补贴精准落地,进一步释放了政策红利。
政策在落实过程中,越往基层延伸,遇到的情况就越多样、越复杂。因时因势动态调整政策,并在执行中不断优化完善,是稳市场、惠民生的内在要求。如果不考虑基层实际情况,“上下一般粗”机械执行,落实政策简单化、表面化、教条化,政策到了基层还是“纸面文章”。好政策要落实好,执行既不能打折扣,更不能死板僵化,因地制宜、动态调整、逐层细化,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
动态调整政策,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,一旦调研论证不足、脱离实际情况,就会演变成毫无章法的“翻烧饼”。有的频繁改规则,去年刚明确的申请标准,今年又换新的流程,让人摸不着头脑;有的一味上新政策,“XX十条”还没见效,“XX二十条”又接踵而至,令人无所适从;还有的喜新厌旧,今天提一个新口号,明天出台一项新规定,搞得人心惶惶。种种操作,美其名曰“动态调整”,其实是“朝令夕改”,既折腾基层,又折腾企业,还折腾群众,严重削弱政策的公信力。
动态调整不是随意变通,积极主动更不是胡乱作为。有的干部“拍脑袋决策”,想一出是一出,缺少长远规划和前瞻性思考,导致政策频繁“打补丁”;有的搞政绩冲动,一味大干、蛮干,只追求眼球经济、短期收益,导致政策“水土不服”;还有的“新官不理旧账”,导致政策一任一变。曾有民营企业感慨:既怕政策“不落地”,更怕政策“拐弯走”。如果政策变来动去,经营主体就会缺乏稳定预期,投资、发展的信心就会不足,也就违背了政策初衷。
动态调整需要把握好度,让政策落地又准又稳。“准”是政策的生命线,在政策出台前深入调研、科学评估,力求切合实际、行之有效,变“大水漫灌”为“精准滴灌”。“稳”是政策的压舱石,既不能操之过急,引发新的问题,也不能过于迟缓,错失发展机遇,避免朝令夕改、急于求成。做到既上接“天线”,符合政策要求,又下接“地气”,解决实际问题,才是惠民利企的好政策。
政策的制定、细化、执行等环节,考验着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。正确处理政令畅通和创造性落实的关系,防止频繁“翻烧饼”“换频道”,以求真务实的态度、改革创新的精神、灵活有效的方法,确保宣传推广不变形、贯彻落实不打折、动态调整不走偏,真正把政策从蓝图变成现实。
在线炒股配资必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